医院简介 医生团队 医院新闻
党务公开 自助挂号 来院路线

肥胖脂肪肝不治疗会怎样?肝病专家高子敏为您敲响警钟

 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饮食习惯改变,越来越多的人体检时被查出“脂肪肝”。许多人认为这只是亚健康状态的小毛病,甚至将其戏称为“富贵病”,却不知放任不管可能引发严重后果。为此,我们特邀知名肝病专家高子敏医生,深入解析肥胖型脂肪肝的潜在危害及科学应对之道。

从单纯脂肪肝到肝纤维化的演变

高子敏医生指出,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(NAFLD)已成为我国慢性肝病的主要类型之一。初期表现为肝脏内脂肪堆积超过5%,此时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症状,或仅感到轻微乏力、右上腹闷胀。但如果持续忽视生活方式干预,约20%-30%的患者会在5-10年内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(NASH),即出现肝细胞炎症损伤。更危险的是,其中10%-20%的人群可能进一步发展成肝纤维化,这意味着肝脏开始形成瘢痕组织,逐渐丧失正常功能。

肝硬化与肝癌风险攀升

当肝纤维化持续加重,最终可能导致肝硬化——这一不可逆的终末期肝病阶段。数据显示,NAFLD相关肝硬化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癌的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。高医生强调:“很多患者等到出现腹水、消化道出血等失代偿期表现才就医,此时治疗难度已大幅增加。”她特别提醒,合并糖尿病、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的患者,病情恶化速度会更快。

全身性健康危机四伏

脂肪肝绝非孤立存在,它往往是代谢紊乱的“冰山一角”。研究表明,这类患者常伴有胰岛素抵抗、血脂异常、血糖升高等问题,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比普通人群高出两倍以上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脂肪肝还可能影响其他器官系统:肾脏负担加重导致蛋白尿;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发生率升高;甚至增加结直肠癌等恶性肿瘤的风险。这种多米诺骨牌效应式的健康损害,远比单纯肝脏问题更为复杂严峻。

逆转时机稍纵即逝

值得庆幸的是,早期干预完全有可能实现病情逆转。高医生分享临床案例显示,通过减重5%-10%、调整饮食结构(减少精制碳水摄入)、规律有氧运动等综合措施,多数患者的肝脂肪含量可在6个月内明显下降。关键在于把握“窗口期”——在尚未出现显著炎症和纤维化前采取行动。她建议高危人群每年进行肝脏弹性检测和血清纤维化标志物筛查,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动态监测变化。

高子敏医生郑重提醒:“不要小看这块‘软肥肉’,它可能是压垮健康的最后一根稻草。”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,除了遵医嘱用药外,更需要建立长期健康管理意识。日常可记录饮食日记控制热量摄入,选择游泳、快走等中等强度运动改善体脂分布。定期复查肝功能指标的同时,也要关注血压、血糖等代谢参数的整体调控。毕竟,保护肝脏就是守护全身健康的防线,而改变永远不嫌晚。